当前栏目:

语言能力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单位

  

 中心以江苏师范大学为牵头单位,联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词网科技有限公司、香港中文大学、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等单位,各单位在语言能力脑机制、机器语言能力、语言战略与语言资源、语言教育语言能力提升以及语言残障人群语言能力与社会共融等各领域具有雄厚的实力和鲜明的特色,中心5个平台、17个团队均由本学科领域内海内外享有盛名的一流专家领衔。中心的各参与单位在各自领域均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具备语言能力研究与应用开发领域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为中心开展协同创新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中心牵头单位江苏师范大学

江苏师范大学是江苏省重点建设高水平大学之一,具有深厚的语言学传统和积淀。老一辈语言学家廖序东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自1980年出版以来,已发行近千万册,一直是现代汉语主流教材,影响了当代老中青三代大学生,为我国的汉语知识普及和语言能力提升做出巨大贡献。当代杨亦鸣教授领衔的江苏师范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已形成一个集语言学、艺术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声学、生物学、医学等多门学科的优势学科群,在语言能力相关学科、科研、复合型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具备了雄厚的基础,已形成对语言能力研究与应用开发的较强的科研、平台和人才的支撑能力。

——创新团队实力雄厚。由中国首位目前也是唯一一位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杨亦鸣领衔的江苏师范大学语言能力研究团队现在不仅拥有语言学、心理学、神经解剖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等各学科的专门人才,也引进和培养了一批有不同学科背景的神经语言学和工程语言学硕士和博士。团队成员中有的是在美国哈佛大学、南加州大学、德克萨斯州立大学、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等国际一流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或担任访问学者的留学归国人员,有的在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等国内著名科研机构或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或参加博士后研究。研究论文既有发表在《中国语文》、《中国语言学报》、《当代语言学》等国内语言学专业权威期刊,也有发表BrainJournal of NeurolinguisticsScience CHINA《心理学报》、《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中文信息学报》等自然科学类的一流期刊。申请到的课题既有社会科学基金,也有自然科学基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团队被评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学科梯队;神经语言学研究组被遴选为江苏省第一批优秀科技创新团队。

——支撑学科特色鲜明。以学科交叉为鲜明特色的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是江苏师范大学的学科建设的领头羊,它是学校1995年唯一申报成功的硕士点,是学校“十五”期间唯一的江苏省重点学科和江苏省“十五”、“十一五”期间唯一的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省级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也是我校中国语言文学一级省重点学科的重要构成部分。建有江苏高校优势学科“语言认知科学与文化传承”(2010)。语言学研究团队是我国神经语言学开拓者,最早将语言学理论知识与神经科学等相结合,探讨人类语言能力的普遍机制。江苏师范大学的语言学学科团队是我国神经语言学开拓者,最早将语言学理论知识与神经科学等相结合,探讨人类语言能力的普遍机制。学科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即在国内设立神经语言学研究方向,招收和培养神经语言学博士和硕士人才。目前学科研究涉及阅读障碍研究、神经句法学研究、神经语音学研究、手语研究、口吃研究以及失语症研究等,并取得了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目前学科成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多项,“973计划”课题两项。成果获得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3项。尤其是团队成员在神经科学顶尖杂志Brain以及国际神经语言学专业期刊Journal of Nerolinguistics上发表的学术论文,获得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引用,代表着我国语言能力研究的最高水平。

——科研平台基础扎实。中心依托单位是我国唯一独立建制的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学院,成立于2008年。目前学院拥有江苏省语言与神经认知科学重点实验室、江苏普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创办的《语言科学》杂志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和CSSCI来源期刊,并获第一批国家社科基金学术期刊资助。语言科学学院拥有进行语言能力研究国内最为先进的设备资源。目前中心已经装备世界上最先进的Neuroscan 256导脑电系统(ERPs),可以获得语言能力研究的高时间分辨率(毫秒级),实验室面积达到3600平方米。同时,具有高空间分辨率(毫米级)的GE 3.0T磁共振成像系统(fMRI),实现了语言能力研究的高时间分辨率和高空间分辨率的完美结合,可以代表着人脑功能研究的最先进的研究技术。另外约7000平方米的协同创新中心大楼已投入使用,协同创新中心的空间布局将达到10000多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