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2016年10月18日刊载中心主任杨亦鸣教授文章:提升语言能力 服务国家战略。全文如下:
提升语言能力 服务国家战略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江苏师范大学语言能力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杨亦鸣
纵观《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有三个突出的创新点。一是对语言文字事业的认识和表述更加深入和全面,二是对语言文字事业的规划更加自觉地“以服务国家发展需求为核心”,三是对语言文字事业规划的实施做出了周密的安排。
“一带一路”战略目标是建立沿线国家间的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其内容包括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政策沟通、人心相通等“五通”。但“一带一路”所有愿景与规划的实现,都要以语言为基础,语言相通,才可能谈及其他,因此,建设“一带一路”,必须语言先行!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9年出版的《世界濒危语言图谱》最新统计,人类语言总数近7000种,“一带一路”沿线的64个国家中使用的语言初步统计约为2488种。境内语言在100种以上的国家就有8个,比如印度尼西亚境内的语言多达700余种,尼泊尔14.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有122种语言。即便只看官方语言和通用语言也是极为复杂的,除波黑未在宪法中明确规定其官方语言外,其余63个国家共有78种官方语言。一个国家有两种以上官方语言的分两种情况,一是该国境内有多种通用的本土语言,如阿富汗境内约50%的人使用达利语,35%的人使用普什图语,因此使用人数占总人口数85%左右的达利语和普什图语成为阿富汗的官方语言;二是该国在一段历史时期内作为殖民地长期受殖民国的影响,殖民国的语言也因此成为该国的工作语言,如印地语和英语是印度的官方语言,真正掌握英语的印度人不足总人口的5%,即使算上粗通英语的人,最多占总人口的15%,但作为曾经的英国殖民地,英语也是印度的官方语言之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复杂情况还表现在官方语言与通用语言并非统一,有些国家官方语言与通用语言不一致。
要真正实现“五通”,“语言文字筑桥工程”是基础工程,这是国家语委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国家重大战略来规划和推进语言文字工作的具体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8月17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就特别指出要切实推进民心相通,推进文明交流互鉴,重视人文合作,加强“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设等。“语言文字筑桥工程”的最终目的不仅可以满足“一带一路”语言服务的基本需求,而且还可以满足各种国家战略需求,确保国家在处理国内外各类事务中都能得到语言能力的保障和支持,使语言能力成为国家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载《中国教育报》2016年10月18日第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