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海外中国语言学者论坛综述

时间:2014-03-03浏览:1128设置

    由徐州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主办的“首届海外中国语言学者论坛”于20011214日至23日在徐州市举行。论坛的召集人是徐州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所长杨亦鸣。来自海内外十余位语言学家在论坛上发表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内容涉及认知语言学、句法学、音韵学、音系学、韵律学等众多研究领域。应邀参加本届论坛的海外学者有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郑再发、李亚非、张洪明、香港城市大学李行德、美国堪萨斯大学冯胜利。内地语言学家北京大学陆俭明、南京大学鲁国尧、北京师范大学王宁、中国社会科学院沈家煊、天津师范大学王嘉龄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姚小平应邀担任会议主持人和讲评人,徐州师范大学校长周明儒为论坛致开幕词,鲁国尧致闭幕词.美国哈佛大学黄正德因故未能伎临演讲,特致电祝贺本届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沈家煊在开幕式上说:“中国现代语言学的诞生和发展,跟学习和借鉴西方的语言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是分不开的。我们中国有自己悠久的语言学研究传统,但是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毋庸讳言,我们的语言学研究总体上落后于西方,任何有民族自尊心的学者都有迫切改变这种状况的心情,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要赶上和超过对方,我们必须首先要了解和学习对方。我们的心胸应该更宽广一些。”香港城市大学李行德在开幕式上的讲话中也认为语言学要成为严格的科学必须达到跨文化的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说“首届海外中国语言学者论坛” 起到了促进这种必要交流的作用。

论坛期间李行德就“语言的先天性”、“语言发展与认知发展”和“英汉量词辖域与同构原则的心理语言学探索” 等三个论题作了大会演讲和学术研讨会报告,郑再发作了“就韵母结构的变化论南北方言的分歧:官话方言元音谐和小史”和“南船北马:论江河的语源”等两场大会演讲,以谐和现象的有无为标准,对现代方言作出分类,他还提出“成系统的语源关系”这一观念,开辟了探求汉语语源的新途径。李亚非介绍了Chomsky理论的最新进展,他以“方位词的词性及其对句法理论的意义” 和“动词组理论和汉语中的两个V一得’结构”为论题发表大会演讲,在词类研究中引入了“类素”的概念。他还倡导语言学的研究必须与脑科学的研究以及心理学的研究相结合。张洪明在王士元“词汇扩散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形态句法结构扩散理论”,并就“语言演变的机制—形态句法结构扩散假设”和“语音一句法接口的性质—来自汉语方言连读变调的争论”两个论题发表大会演讲,较充分地阐述了“形态句法结构扩散理论”,认为某些语音演变的最终完成,并不仅仅通过词汇的逐步扩散,而是通过具体的形态句法结构扩散来进行的。冯胜利作了两场题为“汉语中的最小词”和“句法问题与韵律分析”的大会演讲,提出了“韵律词即最小词”的理论而且认为最小词能够决定句法形式,突出反映了汉语韵律句法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

本届论坛的形式是(l)海外学者的演讲,由境内学者担任大会主席和讲评人,评价和分析海外学者的研究进展,既有利于听众对讲座内容的准确理解,也有利于海外学者了解境内学者的研究思路;(2)境内学者也在会议上作学术报告,并由海外的学者担任主席和讲评人。如沈家煊的“从分析’和综合’看《马氏文通》以来的汉语语法研究”、王宁的“词语的传承与积留一兼谈语义场理论对词汇历时演变的解释作用”、王嘉龄的“徐州话连读变调的优选论”和“优选论与天津话连读变调及轻声”、鲁国尧的“历史文献考证法与历史比较法的结合”等,姚小平就西方语言学史研究中的若干热点和前沿问题与师生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陆俭明在学术研讨会上则以一系列汉语研究的具体问题为切入点,以独特的方式表述了他个人的学术思考。

在闭幕式上,陆俭明分析了我国语言研究的成绩与差距,认为本届论坛“给大家带来了当前国际、境内语言学界新的研究信息,新的学术思想,新的理论思考,新的研究分析方法”,“无疑起到了学习、吸收境外先进的语言学理论与思想,弥补了我们的缺点与不足,促进海内外交流与协作的良好作用。”冯胜利在闭幕式上的讲话中代表海外学者希望今后继续举办海外中国语言学者论坛。鲁国尧在闭幕词中总结了本届论坛的成功做法, 认为从内容到形式都是一个创举, 值得在学界推广。

来自全国十多家高等学府、研究机构和徐州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的学者与研究生、本科生共200余人参加了本届为期十天的学术论坛。

  

(方环海 沈兴安 王仁法)

《当代语言学》2002年第1期74-75页


同栏目信息

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