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报道杨亦鸣教授等解读中国版分级阅读

时间:2017-07-26浏览:1234设置

近日,中心杨亦鸣等三位专家学者接受《光明日报》邀请,对中国版分级阅读进行解读。原文如下

“让孩子真正拥有自己的书”

——专家学者热议中国版分级阅读

作者:郑晋鸣 孙好 周亮

  如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阅读观念日渐深入人心,年轻家长们也愈加重视孩子们的阅读问题。但是,面对形形色色的少儿读物,家长们往往手足无措,不知该如何选择。因此,童书分级阅读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呼声之中,也存有一些类似“有无权威分级标准”“细化阅读是否必要”的争议。那么,分级阅读有无必要?如何进行分级才能更有效?对此,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学者,请他们谈谈对于分级阅读的看法。

北京王府井书店内,一对父子边看书边交流。朱嘉磊摄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分级阅读有助于童书市场健康发展

  “分级阅读能够对儿童图书市场的健康发展形成逆推效应。”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王小锡认为,目前我国图书市场儿童读物数量庞大、种类繁多,但由于部分出版商片面追求利益,忽视儿童需求,导致童书市场混乱,好书难觅。“将童书分级有助于童书市场规范化、专业化。”

  “分级阅读符合儿童成长规律,也对出版单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王小锡说,分级阅读实施后,出版商只有适应时代变化,编写适合不同儿童、符合其成长规律的图书,才能占据市场。

  那么,按年龄对童书进行分级是否合理?王小锡表示,已有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年龄与儿童的接受能力是存在正相关性的,按年龄分级有理论依据,而且从我国国情出发,可操作性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为例,应该从小开始,根据幼儿思维特点,按照儿童接受规律,从幼儿到成年,循序渐进,分阶段设置相关教育书籍,逐步了解,才能让这一精华‘深入骨髓’。”

  “按年龄分级不是教条的,家长、学校应该从孩子实际情况出发做出适应性调整、与时俱进,出版、教育、图书馆等各界力量也要联合发力,让孩子真正拥有自己的书。”王小锡说。

分级标准不必固定

  “分级阅读是一个科学研究的过程,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标准,然后再推广,而不是简单地按照年龄划分童书等级。”江苏师范大学语言能力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杨亦鸣认为,不同年龄段的小孩对图片和语言的理解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对此,他建议,可以根据书中词语的词性、词频进行划分。“对于阅读量低、阅读能力不足的孩子,所读内容的语言应该是轻松的,使用的词汇和文字也应有一定程度的量的限制;而那些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强的孩子,就可以适度读一些词汇较多、词义较复杂的书。”

  此外,杨亦鸣建议,分级只是一种“导航”,标准不能固定,更不能卡得过死。“首要目标就是要划出‘少儿不懂’‘少儿不宜’等红线,红线之上的作品,没必要再进行分级。”在他看来,“跨级阅读”并不是一件坏事,对于许多有天分的孩子,完全可以读一些超越他们年龄范围的“长篇大作”,这对他们只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例如古今中外诸多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都曾在少年时期读过不符合年纪的厚重文学,而这些经历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真善美”、创造出一部部旷世佳作。“太过拘泥于所谓的‘标准’,反而会降低孩子阅读的兴趣,阻碍他们的发展。”

  分级阅读需要家校合力

  “童书选择如买鞋,尺码很重要,这个尺码就是分级。”南京大学教授、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徐雁认为,学前阶段是儿童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儿童阅读的最敏感期,此阶段分级阅读尤为重要。而儿童的脑发育第一阶段为图像阶段,因此对学龄前儿童来说,最好的阅读材料是图画书。

  对于父母来说,要培养“书香宝宝”,应当构建“家庭阅读”的书香氛围。“儿童分级阅读,父母要有分级分工意识。”徐雁从分级与分龄阅读的研究中总结了一个简单的原理:认字读书要靠妈妈,作文学业要靠爸爸。只有父母从“上游、中游”分工引导,孩子阅读能力才会出现1+1>2的效果。

  “除了家庭阅读,‘书香校园’建设也很重要。”徐雁补充说,学校可以通过打造个性阅读场馆、推荐分级阅读滚动书目、建设网上测评机制的方式,激发儿童读者的阅读兴趣,指明阅读方向,同时也设下阅读过程中的“防护栏”,为儿童打造一个自主、合适的“书香校园”。

  《光明日报》( 20170722 05版)

原文链接为:http://news.gmw.cn/2017-07/22/content_25165202.htm



同栏目信息

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