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不忘本来 吸收外来 面向未来 专家把脉中国母语和外语能力提升与教育问题

时间:2016-06-24浏览:1073设置


不忘本来 吸收外来 面向未来

专家把脉中国母语和外语能力提升与教育问题


      由江苏师范大学语言能力协同创新中心和中心语言能力获得与发展研究平台主办、中国外语测评中心协办的“中国母语和外语语言能力发展高端论坛”618日在京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学者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以及提升中国母语和外语语言能力需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会议现场。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 杨崇海/摄

      与会学者认为,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既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也要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理论。“不忘本来”就是要求立足中国,提升母语能力,将语言作为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吸收外来”则是要提升外语能力,以便借鉴和吸收人类一切先进文化、知识和方法;最终目的是要“面向未来”,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

点击查看原图

陆俭明教授发言。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 杨崇海/摄

      语言能力的获得与发展包括母语能力和外语能力两个方面,语言学科的建设更要遵循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的发展路径。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国家语委咨询委员会委员陆俭明表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需要以中国母语作为基础,提升母语的素养和水平,特别是处在高速发达的信息社会,更需要注重母语的使用规范和能力,建设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语言学科体系。而学习外语,则是给语言能力插上翅膀,开阔视野,扩大眼界,推进中华文明走向世界,搭建与世界各国进行交流的桥梁。陆俭明认为“提升中国母语和外语能力发展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在继承我国优秀语言成果的同时,要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语言学科建设的经验和做法。”

点击查看原图

沈家煊教授发言。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 杨崇海/摄

点击查看原图

王克非教授发言。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 杨崇海/摄

      打造中国特色语言学科需继承传统,同时也要关注语言创新。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沈家煊表示,中国语言文化源远流长,在研究音韵、文字、训诂等方面要坚持中国特色,同时对于生活中出现的语言创新,也要能从理论上给予分析,提炼出自己的理论,丰富世界语言学理论。教育部长江学者、南京大学教授沈阳认为,继承和发扬祖国语言文化,对于维系中华民族感情,维护祖国统一的作用不容小觑。随着改革开放,语言研究要与世界融会贯通,进行语言共通性的研究,吸收西方语言学理论,使中国人的母语与外语语言能力都得到提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外语学科评议组成员、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王克非认为应制定符合中国人语言学习特点的外语能力教育提升方案,制定外语能力测评标准及实施方案。

点击查看原图

杨亦鸣教授发言。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 杨崇海/摄

      “母语能力的运用和外语能力的提升存在着一种并行不悖的逻辑关系,母语学习和外语学习可以互相促进,而不是相互干扰。作为现代社会的公民既要能优雅地使用母语,包括自己的方言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也要能熟练运用外语,两种能力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教育部长江学者、江苏师范大学语言能力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杨亦鸣接受采访时谈到,“不忘本来”就是要继承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吸收外来”是要借鉴一切人类先进文明的成果,而继承和借鉴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要加强教育。在语言教育过程中,发挥语言多元教育战略构想,推广以母语为主的双语或多语教学模式,培养高素质,全方位的语言人才。

点击查看原图

与会人员合照。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 杨崇海/摄

原文地址:http://www.cssn.cn/yyx/yyx_tpxw/201606/t20160624_3086128.shtml


同栏目信息

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