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一个学科的崛起与一所大学的发展

时间:2013-01-04浏览:489设置

    今年6月,几十位来自哈佛大学、南加州大学、密西根大学、东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大学等世界顶尖大学的著名语言学家在徐州师范大学齐聚一堂,参加语言学盛会“海外中国语言学者论坛”。“海外中国语言学者论坛”从2001年以来,已经举办了三届,在海内外语言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由此,学界不仅认可了江苏语言学学科的学术地位,而且也牢牢地记住了徐州师范大学。

    “没有一流的学科,就没有一流大学”

    徐州师范大学地处经济文化欠发达的苏北地区,作为省属高校,该校不走大而全式的发展道路,而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以学科建设为核心推进学校发展,走特色发展之路。

    建设一流学科,首先要盘盘自己的家底。徐州师范大学语言特色学科的形成,是与我国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廖序东先生分不开的。廖先生不仅主编了全国高校的教材《现代汉语》,他所开创的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也成为国内领先的优势学科。

    如何使优势学科更适合时代发展?新一代徐师人没有就此止步。早在1994年,徐师大语言研究所以杨亦鸣为学科带头人的科研团队就认识到,脑科学研究是当今科学界的重大前沿领域,而语言的认知研究则代表了脑科学研究的最高水平,语言学由此迅速逼近语言神经机制和脑功能的研究,从而形成跨学科的神经语言学。 

    经过长期建设,该校创建了神经语言学、工程语言学等新学科,并开展了中文大脑词库的研究。目前中国大陆的神经语言学研究队伍主要集中在徐州师范大学,其科研人员也成为我国神经语言学学科的主要开拓者。前不久,杨亦鸣教授的专著《语言的神经机制与语言理论研究》获得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语言学一等奖。可以说,该校的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已经成为省内一流、国内有较大影响、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的学科。

    “让能干事、想干事的人能干成事”

    聚集学科队伍是学科建设的生命线,近三年来徐州师范大学语言学学科引进了河北大学语言学科带头人刘淑学教授,国家航天医学研究所赵仑博士,美国德克萨斯大学杨通银教授等人,通过内留外引,目前本学科专职与兼职研究人员达到32人。“十一五”以后,神经语言学专业梯队被遴选为江苏省第一批优秀科技创新团队。

    以特色学科平台为基础,花大力气构建科技创新平台是促进优势学科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2005年该校申报国家重点学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培育建设点以及江苏省“语言科学与神经认知工程”重点实验室,并双双成功获得立项;该校语言研究所的神经语言学方向更是全国唯一培养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的研究基地。

    学科文化平台是学科发展壮大的软性平台,体现了强大的凝聚力和融洽的团队精神。进入“十五”以来,语言研究所制定了一系列学科管理文件,包括“科研奖励计划”、“阳光助研计划”以及“博士化工程”等,将语言学的学科文化平台形成制度化,形成了梯队人才培养和学科队伍建设的良性运转机制。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徐杰教授到徐州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进行学术访问后深有感慨“徐州师大语言学学科的学术氛围好,确实可以让能干事、想干事的人能够干成事。”

    “办大学,就是办学科”

    大学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不同学科的集合,学科体现了大学的人文观念、科学精神和学术制度,学科建设调动了大学资源实现汇聚学科队伍、凝炼科研方向和创新管理机制。“因此,学科的结构布局、服务功能、创新机制和发展活力决定了一所大学的办学质量和学术水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办大学就是办学科。”徐师大校长徐放鸣教授说。

今天的徐州师范大学已经从过去以文科教育为主的师范院校发展成为现在的多学科均衡发展的综合性师范大学,硕士学科学位点自1997年来扩大了4倍,达到53个,江苏省重点学科也从1个发展到现在的8个,其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是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科研人员主持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达到60余项,覆盖到多个学科。

《光明日报》2007-12-12


同栏目信息

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