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阅读障碍存在跨语言普遍性

时间:2013-01-24浏览:569设置

 “发展性阅读障碍可能是儿童最常见的神经行为障碍,据调查,西文阅读障碍发病率为5%—17.5%,中文阅读障碍发病率为2%—7%。因此,研究为什么阅读障碍者在拥有正常智商和同等教育条件下却在阅读上特别困难,已成为当代神经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重大课题。目前,教育学、语言学、心理学、医学、生物学、遗传学等学科也正在从认知技能、宏观脑区、神经水平、基因水平等入手进行阅读障碍的研究。”北京医科大学教授高素荣告诉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阅读在现代社会是一项重要的学习和交流技能。根据世界卫生组织1993年颁布的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的定义,阅读障碍分为获得性阅读障碍(acquired dyslexia)和发展性阅读障碍(developmental dyslexia)。

    存在汉语阅读障碍

    虽然中文是当今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一种语言,但汉语阅读障碍研究相对起步较晚。20世纪70年代,当阅读障碍在西方国家日益受到重视时,亚洲国家却认为自己的文字系统不会产生阅读障碍或者阅读障碍发生率相当低。随着跨语言研究的展开,人们对阅读障碍与语言文字之间的关系有了新认识,许多后继研究证实,汉语阅读障碍的确存在。

    以往研究普遍认为,因为语言文化差异,尤其是书写系统不同,汉语和英语的阅读障碍有着不同的脑区激活模式。之所以预期汉语和英语有着不同的阅读障碍效应,因为汉语和英语在书写系统上不仅具有不同的视觉特征,而且不同的视觉特征与字音有着不同的联系方式。英语是拼音文字语言,在音素层面上通过字母和字母的组合表达词的读音;与之相比,汉语书写系统使用方块字,在读音上直接与单个音节的汉字相联系,而不与字母和音素相联系。

    阅读障碍存在跨语言的普遍性

    “发展性阅读障碍关系人类健康和发展,对其产生机制的探讨有利于寻找适当方法对阅读障碍儿童进行鉴别与矫治,改善阅读障碍者的生活和学习状况。” 国际中国语言学会会长、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李艳惠说。

    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江苏省语言与认知神经科学重点实验室教授杨亦鸣带领的神经语言学团队采用高空间分辨率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教授凯西·普莱斯(Cathy J. Price)合作,在中英两国同时进行阅读障碍的神经机制研究,首次以统计为基础对汉、英书写系统如何影响阅读障碍的脑区激活效应进行研究。在控制所有其他实验参数的基础上,研究人员对比了汉语、英语阅读障碍者及正常阅读者有关书面词汇语义判断任务的脑区激活情况。

    结果显示,由于汉语和英语的阅读机制不同,汉语正常阅读者在左脑额下沟(LIFS)表现出更强的激活,而英语正常阅读者在左脑颞上沟后部(LpSTS)有着更强的激活。但两种语言的阅读障碍人群的脑区激活却出乎意料的相同。相对于正常激活,阅读障碍者在左脑角回、左脑额中回、颞叶后部及颞顶区的激活都减弱,呈现出了一致的激活。

    脑成像数据表明,阅读障碍者身上并没有表现出因语言文化不同而导致脑区激活存在差异的现象。汉语和英语阅读障碍者均同时激活了LIFS区和LpSTS区,这与阅读效率不高情况下的脑区使用不依赖于语言文化策略的观点相一致,这些脑区的激活反映了被试的认知能力以及对正字法的加工需求。具体来说,LIFS区在英语阅读障碍者中得到激活表明,该脑区的激活并不仅限于汉语阅读。因此,LIFS区可能是在正字法与语音联系比较弱的条件下负责字词识别的,无论形音之间的弱联系是语言书写系统不同的结果(汉语与英语相比较而言),还是阅读能力的结果(阅读障碍者与正常阅读者相比较而言)。同样,LpSTS区的激活也不仅限于英语阅读,因为在汉语阅读障碍者执行语义判断任务时,以及在汉语正常阅读者和阅读障碍者执行阅读、命名任务时,该脑区也被激活。因此,LpSTS区可能是在正字法与语义联系比较弱的条件下负责字词识别的,无论形义之间的弱连接是文字种类的结果(英语与汉语相比较而言),还是阅读能力的结果(阅读障碍者与正常阅读者相比较而言)。

    通过分离阅读障碍效应与汉英正常阅读差异,脑成像研究数据与汉语、英语阅读障碍之间具有认知共性的大量行为数据也取得了一致。研究结果说明,与正常阅读者相比,阅读障碍者受语言文化差异的影响很小,阅读障碍可能存在跨语言的普遍性。

据悉,两国科学家合作的这一研究成果曾以《中英人群发展性阅读障碍:从不同的语言中分离出阅读障碍效应》为题,于2010年6月发表于神经科学杂志《脑》(Brai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03-20


同栏目信息

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