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研究人员科研产出部分阶段性代表成果简介

时间:2014-06-06浏览:1332设置

1. 《语言的神经机制与语言理论研究》

《语言的神经机制与语言理论研究》(杨亦鸣著,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2003年再版)是我国神经语言学领域中的第一部研究性著作,首次采用神经语言学的方法综合研究了中文大脑词库的各下位库及其存储与检索等,分析了形音义整合及汉字认读的神经机制,首次从脑的神经机制方面探讨了词的语法分类的性质和汉语主动、被动句法结构的提取与生成,推动了我国神经语言学学科的形成并开辟了神经语言学新的研究领域。该专著出版后引用和评价的文章多达数百篇次,被海内外学术界认为是我国神经语言学领域内具有开拓意义的重要文献,“对神经语言学学科在我国的最终形成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已走到了学科的最前沿”。该成果获教育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06)。

2.Developmental dyslexia in Chinese and English populations: dissociating the effect of dyslexia from language differences 

Developmental dyslexia in Chinese and English populations: dissociating the effect of dyslexia from language differences(中英人群发展性阅读障碍:从不同的语言中分离出阅读障碍效应)(Hu, W. Hwee Ling Lee, Qiang Zhang, Tao Liu, Li Bo Geng, Mohamed L. Seghier, Clare Shakeshaft, Tae Twomey, David W. Green, Yi Ming Yangand Cathy J. Price et al. 2010. Brain, 133, 1694–1706.)为阅读障碍人群语言能力研究方面的代表性成果。由中国江苏师范大学杨亦鸣教授领衔的神经语言学团队与英国伦敦学院大学Price教授所领衔的神经语言学团队合作,在中英两国同时进行阅读障碍的神经机制的研究,结果揭示出汉语和英语阅读障碍具有共同的神经基础,从而证明了阅读障碍的神经基础具有跨语言一致性。这是国内语言学及认知神经科学界学者首次在国际神经科学和脑科学研究一流杂志 Brain 上发表论文,该成果正式发表后,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强烈关注。国际著名的Elsevier出版的《精神病学和应用心理健康年刊》从世界范围内500余种期刊所发表的上万篇成果中将该论文选中,作为年度具有突破性进展的成果予以收录。美国NewsRx科技新闻周刊在其重点报道中认为该成果是“阅读障碍研究中的一项新数据”。《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3月19日头版用半版篇幅介绍了本成果。《语言科学》2012年第2期(222页)认为“该研究成果在Brain的发表及在国际学术界迅速产生的学术影响充分说明杨亦鸣教授团队的科学研究已经迈入国际神经语言学研究的学科前沿”。论文发表至今,已被Cortex(《皮层》)、Cerebral Cortex《脑皮层》)、Brain(《脑》)、Neuroimage(《神经影像》)、Brain and Language(《脑与语言》)等国际一流杂志引用达30余次。曾获教育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12)。
3. “综合型语言知识库” 

由俞士汶教授主持研制的“综合型语言知识库”(Comprehensive Language Knowledge Base,简称:CLKB)获得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获得国家奖的CLKB包括6个语言知识库、10项规范与标准、4个核心基础软件和4个应用系统,它们相互支撑,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语言知识库是CLKB的主体,主要有:1)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2)汉语短语结构规则库,3)现代汉语多级加工语料库, 4)多语言概念词典, 5)平行语料库, 6)多领域术语库。CLKB的系列化语言知识库涵盖词、词组、句子、篇章各个语言单位和词法、句法、语义各个知识层面,从汉语向多语言辐射,从通用领域深入到专业领域。CLKB中的规范和论著被广泛引用,数据资源的免费用户数以万计。自1996年以来的签约用户遍布美、日、德、法、俄、英、韩、瑞典、新加坡和中国大陆、台湾、香港, 包括Apple, Google, IBM, Intel, Microsoft等知名企业和英国伯明翰大学、日本东京大学、香港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CLKB生命期之长在IT领域实属罕见,而且仍在发展中。

4. 《一种用于隐喻认知计算的基于本体的方法》

作为自然语言中的一个普遍性的现象,隐喻不仅是一种思维方法,也是人类概念系统的重要构成要素。实际上,我们的许多思维方式都可以用隐喻来表达。随着关于隐喻的认知研究的发展,目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以基本的认知机制为基础建立隐喻理解的计算模型,以支持自动化的自然语言理解。针对这个问题,在这项工作中,基于概念查询的机制,我们提出了用于隐喻理解的理论框架。基于该框架,我们把本体作为领域理解中知识表示的方法,同时把隐喻映射建模为本体映射。然后,以概念整合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一种新的概念整合框架,并建立了相应的算法。该理论框架的建立以及相应算法的实现对于解决隐喻理解计算模型的建构问题有着重要意义。该项工作成果《一种用于隐喻认知计算的基于本体的方法》发表于著名国际期刊Minds and Machines(2013年第23卷第1期)上。

5.《论辩系统的动态性:一种基于划分的方法》

论辩(Argumentation)是人类在进行言语交流、协商、讨论、说服时所采用的基本说理机制和推理方法。在人工智能中,越来越多的论辩系统被建构起来,以实现各种功能。在现有的论辩系统中,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论辩系统的动态性问题,即当新的信息、意见、主张等出现时,系统中各个论证(支持特定的主张)的状态是如何演化的?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划分的方法体系。该方法利用图论中节点可达关系的概念,把更新后的论辩系统划分为受影响的部分、不受影响的部分和起桥接作用的部分。这样,在不受影响的部分,论证的状态保持不变,在受影响的部分,论证的状态在一个特殊的系统中求解。该方法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论辩系统动态演化的低效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该项工作成果《论辩系统的动态性:一种基于划分的方法》发表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顶尖刊物Artificial Intelligence(2011年第175卷第11期)上。
6. 《关联理论中隐喻的解释与动因分析》

关联理论长期以来都被认为是只关注听话人是如何在识别说话人意图和显义基础上推理会话含义的。Kecskes (2010)在指出关联理论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语用研究范式—社会认知方法。Kecskes认为关联理论并没有重视说话人在交际中的作用并忽略了语言交际中的动因问题。我们认为Kecskes对于关联理论的认识有明显的误区。首先:关联理论并不是以听话人为中心,而是将交际双方都纳入到其理论框架之中。通过分析交际中隐喻的理解,我们认为关联理论充分考虑到了语言交际中的主体间性。Wilson and Sperber(2004)指出,显义具有两个层级:高层级显义和基本层级显义。我们认为隐喻表达具有高层级(higher-level)显义特征用以表明说话人的交际意图。此显义述语主体范围,在关联原则的制约下转化为共享交际意图。其次:关联理论并未忽视语言交际的动因问题。关联压力、具身压力和语境压力是共同促成语言交际(隐喻产生和理解)的动因。三种压力共同作用并诱使交际双方能够产生并理解隐喻。我们提出的这一理论成果《关联理论中隐喻的解释与动因分析》发表于国际重要期刊Journal of Pragmatics(2013)上。

7.《通道侗语研究》

《通道侗语研究》(杨通银主编,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2010年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综合运用功能和句法研究的框架,由上及下对侗语的语篇、方言和语言进行了深度研究,其框架在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中具有创新性和领先优势,经遴选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汇编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方言研究丛书”,是近年来国内侗台语研究的代表性论著之一,出版后受到民族语言学界和侗族研究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侗人网”等专门报道,并被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侗族文学分会推荐为侗族研究优秀成果。

8.“基于优势学科群的当代高师学生语言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2011年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基于优势学科群的当代高师学生语言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2011年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以江苏省语言科学与神经认知工程重点实验室语言学科的领先优势为学科基础,构建并实施了科学的语言能力培养体系。其创新之处在于:1)在国内首倡语言能力内涵是“两维四面三层”的塔形有机整体,属语言能力研究的重大突破;2)提出“高师学生语言能力培养作为公民语言能力提高的基础应得到空前强化”的教育理念,是原始创新;3)根据语言能力内涵构建的语言能力培养体系是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的结合;4)确定“拥有汉语规范知识→具备语言应用能力→形成母语文化认同”三级递进的动态目标是国内首创。

9.《语言能力训练——口语篇》

    《语言能力训练——口语篇》(杨亦鸣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2013年再版)从口语标准、社会口语、教师口语和艺术口语四个方面详细论述了口语能力的基本理论和主要应用,首次将职业(教师)口语表达纳入语言能力特别是母语语言能力范畴,首次提出汉语语言能力标准的制定应在标准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职业语言能力和艺术语言能力四个层面展开,并首次提出语言能力培养是从拥有汉语规范知识,到具备语言应用能力,最终形成母语文化认同的过程的新理念。该成果既可作为各级各类高等院校中文专业或教师教育专业的教师口语课程教材,也对提高各级各类人员口语能力和推进语言能力研究具有重大意义。该成果获批江苏省高校精品教材(2013),其核心内容还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011)和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建设课程(2013)。 

  


同栏目信息

热点信息